为什么每年清明都要祭祖扫墓呢?
人,如果没有根,走到那里都是漂泊。只有在扫墓时,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往何处。
华人思想里,“根”就是祖先,是亲人,是故乡。清明时节寻根问祖,是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为什么出发;更要遵循父母的教诲,传承先辈的精神。
这是老同学杨建兴在脸书分享,“清明教会我们不忘本”,你说对吗?
上山清明这么多年,脑海中洛印着“椰脚”大宅院的回忆。大宅院是说老妈亲戚在住在一屋檐下,外公四兄弟的家庭成员,数十人都住在一起。
一百斤的白米能吃多久,哪时候的我怎么懂得?只晓得外婆与三位婶婆一起煮食,当时候的高龄曾祖母善在。每天都会去巴刹买菜,每次都携带舅舅们去杠菜篮回来。
至于我倒是牵在她手中,带去巴刹跟小贩说,这是我的干那孙,今天没有读书,回来住几天。接着就去吃面,喝杯咖啡。
尤记得干那孙在乡下的傍晚时分,可以拿到五毛钱。她的男孙是两毛钱,女孙是一毛钱。直到有一天才发觉老人家确实重男轻女,女人家不用读太多书,男孩子就得多读几年书。
其实到今天,曾祖母名什么?孙文搞不懂,她应该是照运老婆,也即是沈永遮的媳妇儿,或者是孙媳妇。因为,在孙文的脑海里,就是神座旁的两块木板刻着的名字。
孙文的外公应该是沈和国,外婆好像是陈友,一个光头数十年的老女人。可每次见到我这外孙回乡下,就急着冲泡咖啡,再拿几块咸饼放在神桌前的桌子喊道~文仔,来…来…给啊祖上香…再吃咖啡和咸饼。
直到陈友搬离椰脚到木海园跟老二住,一旦看到孙子回去,总是冲泡咖啡,再问“点香”了吗?你的咖啡在桌上…
数十年,我们小孩子上山是坐四叔公驾的羅里去哥打三万义山。我们好像彻夜难眠,摸黑上山寻找祖公的坟墓。山越趴越高,爬到哪里都不懂。大人就喊道,到了…小孩子拔草,等下放纸。大一点的孙子用毛笔油金漆在字迹,和字画上点缀漆。
以上是巫吉默打仁的习俗,至于米乡清明的节奏,就是小孩子在坟墓四周重漆油画,大人用金漆点在墓碑铭。待一切搞定后,祖母会从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老八,老九次序一个接着一个跟墓碑跪拜后,插了大支香。才会点燃小枝香给予媳妇们和小辈再跟着大小辈份逐一上香。
这种大小次序上香仪式依然存在,即使是堂兄弟也跟着年岁来逐一传香膜拜。拜天公也是,清明也是…在家做祭日膜拜也会跟着长幼来上香。这是王成自家族传统,也是过世啊嫲杨兜的坚持。
前几天,二伯的孙子碰巧跟着其旅新多年的姑姑来访,说起其爷爷雅财原来的名字炎才。原来这些年到巫吉槟榔扫墓,其不谙中文字的孩子看不懂。孙文也没察觉…二伯在阿公去世时的名字是什么?好家在我爸爸东海没搞错,嘻嘻!
今天看到杨建兴的分享,孙文倒想说…我啊公王成自来自福建省,南安县,二十二都,丰州,双溪口,溪州乡。你呢?
Sent from Yahoo Mail on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