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

今天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4周年的纪念日,“光华-中山百年友好之旅”的50名团友将前往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集体拜谒那栋闻名中外的小楼,缅怀孙中山先生创办《光华日报》的磅礴历程。

王孙文难得有缘参与,当然要留下纪念”倩影”。

第1天~槟城/素伽他尼

交警奉令前来为车队开路, 以便车队能顺利开往槟城大桥。

途经吉打苏丹皇宫,刻意留下车队前往轮迹。

1号车不小心补铁钉深深爱上了, 庆幸被老鼠轮胎店发觉修补。车队开入泰国旧时检查站。

光华中山百年情,友好之旅创新猷 ~ 转载自光华日报

孙中山后人巧遇“孙文”!右起是孙必胜、王孙文及孙中山(肖像)。

《光华中山百年情友好之旅》四驱车队顺利抵达终点——中山市!
队员们身穿中山装合影。

中山市舞动五星旗欢迎光华车队的莅临。
《光华日报》高层与《中山日报》高层合影,右起是郑万里、林星发、胡锦昌、李兴前、方炳卓、骆南辉、刘廷玉及黄爱东。

骆南辉代表《光华日报》为孙中山诞辰纪念日献花。

光华日报高层与中山市代表一起向队员们敬酒,左起是秦志怀、刘廷玉、叶伟雄、李兴前、骆南辉、欧振云、陈福星、胡锦昌及林星发等。
车队队员晚宴上观看亚运会开幕仪式。

秦志怀盛赞《光华日报》名片具中山元素。

(中国中山市13日讯)《光华中山百年情友好之旅》四驱车队抵达孙中山故居,在创报100年以来,首次见证其创办人孙中山的诞辰庆典,缔造历史性一刻!

2010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生144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车队在公安的开路下从中山市顺景酒店驱车25公里抵达孙中山故居,以参与其盛。

当年,孙中山5次前往马来西亚,为创办《光华日报》劳心劳力;如今,配合《光华日报》100年报庆,从去年5月开始,本报代表5次前往孙中山故里中山市,最终促成《光华中山百年情友好之旅》。

在车队驶入孙中山故居之际,大门两旁的舞狮即上前迎接,中山市政府也在故居内举办了简单却庄重的仪式来迎接车队的到来,车队队员也成为中山多家媒体的采访目标。

《光华日报》车队昨日上午也参与世界华人华侨与辛亥百年大型采访起步仪式及中山文化节的开幕礼,并游览孙中山纪念馆及“人文香山”图片展,以了解该伟人生前故事。

骆南辉:经历孙中山当年路程

本报董事骆南辉受邀致词时表示,辛亥革命在明年将踏入100周年,这与《光华日报》在今年欢庆100周年不谋而合,而《光华日报》更是孙中山当年革命期间在槟城所创办。

“因此,《光华日报》举办了这项驱车万里行活动,除了让参与者重走当年孙中山历经过的路程及与中山市民欢庆之余,也希望借此让中国同胞对海外华裔有所认知。”

他也感谢《光华日报》的姐妹报——《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的厚爱,盛情举办了《欢迎光华中山100年友好之旅》活动,而两家报纸虽然分隔两地,但却有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

另外,他也建议中山市在明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也组织车队南下到槟城,以再度让两地子民进行交流。

当天迎接本报车队的中山市代表包括《中山日报》社长方炳卓、副社长刘廷玉、副总编辑郑万里及中山市外事侨务局副局长赵锡雄等。

本报总经理准拿督李兴前与骆南辉也赠送纪念品予中山市代表、中山市华人礼服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福星及《孙中山海外再现》总策划欧振云等,以感谢他们的热心招待。

白天“红衫军” 夜变“革命之士”

白天是“红衫军”,晚上是“革命之士”!

光华车队队员周五在中山市换了两套服装,第一套是用来出席白天庆典的《光华日报天下为公100周年》红色T恤,该服饰让现场多出一片红海,广东省出版集团代表叶伟雄笑称仿佛看到红衫军出现。

晚宴时,光华车队及高层则换上严肃的中山装,整齐一致的灰色中山装,让队员们更融入中山市,大马人与中山人的距离也更进一步拉近了!

当局设豪华宴招待

《光华中山百年情友好之旅》四驱车队获中山市政府与其他单位设豪华宴会招待,午餐与晚餐皆有鲍鱼下肚!

出席孙中山故居的庆典仪式后,车队与本报高层受中山市政府邀请,与当地贵宾一同前往海港城享受丰富午宴,美味广式佳肴让队员们赞不绝口。

当晚,广东尊龙影业有限公司与华人礼服有限公司也于美食城设宴,以丰富晚餐招待车队队员及本报高层,两场宴会不约而同都有鲍鱼之类的美食。

秦志怀盛赞《光华》名片

《中山日报》管委会委员秦志怀盛赞《光华日报》名片设计独特,并具有诸多中山元素!

“名片上的天下为公字眼正是孙中山先生提倡的精神,100周年也与辛亥革命的年份极其接近,这点《中山日报》可多学习。”

孙必胜与“孙文”喜相逢

孙必胜与“孙文”在孙中山故居喜相逢!

《光华中山百年情友好之旅》车队队长姓王名孙文,其名字正好与中国革命先驱一模一样,在带队千里迢迢抵达中山市后,王孙文碰上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双双在孙中山肖像前合影,组成有趣画面。

孙必胜也赞赏《光华日报》不辞劳苦驱车千里来到中山参与孙中山诞生144周年庆典的精神。

【新闻背景】孙中山简介

1866年的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现今的中山市)。

1894年,他创立兴中会,1905年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帝制,给予中国一个新生命。

之后,他于1924年发表新三民主义并创立黄埔军校,不过,一年后,该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却不敌病魔而去世,享年58岁。

胡锦昌:不仅推翻封建制度 孙中山在槟奠文教根基

“孙中山在中国的最大贡献是留下铁路格局与推翻封建政府,在槟城留下的则是文化教育的基础。”

本报总编辑胡锦昌在接受《中山日报》记者黄婉媛的采访时透露,槟城两间名校即钟灵与槟华都是孙中山的追随者陈新政所创立,只是这并没记载在中国的历史上。

他补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孙中山当年的无心插柳,让槟城的华教根基更为坚固。

大马“光华”车队跋涉万里终圆寻根梦

来源于:中山商报 2010年11月13日 第 1904 期 A3版

◆记者文波摄

经 过万里长途奔走,昨日上午,来自马来西亚的“光华—中山百年友好之旅”50名团友顾不上路途劳累,不断伸出“V字”型手势在孙中山故居门前合影留念。 据 悉,该团于10月31日从马来西亚槟城开车出发,穿越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国家完成6000公里的行程,于前晚抵达中山。昨日,50名团友齐聚孙中山故 居一同参加了今年的孙中山文化周系列活动,一圆他们数代人穿越百年的寻根梦想。

家被水淹不改寻根信念

虽然连日舟车劳顿, 不过昨日上午一大早,“光华”团友还是精神抖擞地齐聚到了南朗翠亨村。“拜谒孙中山故居是我们此行最重要一环,所以团友此刻的心情都很激动。”车队总协调 人廖东红说,本次旅行团成员共有50人,其中和车队一起抵达的有43人。43人的关系分别是夫妻、兄弟、朋友和同事等,其中年纪最大的为64岁,年纪最小 的才25岁,除了光华日报的随行记者,其余均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各行各业。

“一天至少要走400公里,最多一天走了951公 里。”据了解,“光华”团友们一路经过了4个国家,6000公里路途看尽了美景,同时还留下不少难忘的经历。队员林鸿发此次是兄弟俩携手回中山寻根,不过 旅途刚开始第三天,因为大马发生了洪水,兄弟俩人的家里都被洪水浸泡,正当团友们都劝他们取消旅程归家“抗洪”时,2人的亲属却打来电话,支持2人继续前 进,这让团友们深为感动。

在抵达中山前一天,团队在江门开平参观碉楼时,其中一名队员方振忠发现其中一座碉楼——云幻楼,竟是他的先辈方文娴在1921年所建的。因此,方振忠此行可谓意外地完成了一家几代人的访祖寻根梦想。

伟人故里建设让乡亲振奋

不 断拍摄留念、仔细聆听讲解、认真观看物件细节……在参加完启动仪式后,团友们进行了自由参观。在此期间,作为团队的随行记者,25岁的梁景亮还要不断将团 友的活动进行拍摄和记录,在大家休息的间隙,他还得抽时间将稿件发回大马以便来日见报。

“伟人故里的真实情景,远比我们想象中的繁华。”梁景亮介绍,他此 次不但会把祖国的美景推介给读者,而且会着重介绍中山的建设成果,以振奋当地华人华侨的心。

团队的领队王孙文祖籍福建南安,按族谱他属于 “孙”字辈,于是其父给其起名“孙文”。

“直到读书后,他才知道自己和伟人同名。”在王孙文眼里,孙中山是一个为了国家和民族勇于贡献一切的伟大人物,因 此他一直以这个名字为傲。此前,王孙文曾于2004年和2006年来过伟人故里,4年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称赞说:“高楼更多,街道更漂亮了,中山的 发展速度快得出人意料。”

本报成寻根之旅纪念品当天,参观完孙中山故居后,“光华”团友品尝了地道的中山美食。席间,当记者拿出当天本报 和中山日报对该团此行的报道后,团友们争相传阅。

“记者反应都很迅速,报纸的版面设计得很好,而且信息量也很大。”看到自己的照片被登在报纸上,团友刘邦 宁举着报纸如此称赞说。随后,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当即决定送上《中山日报》和《中山商报》,以作为团友们回伟人故里“寻根”的纪念品。

据介绍,在 完成既定的各个行程后,今天“光华—中山百年友好之旅”的团友将集中经珠海去澳门坐飞机回到大马槟城。伴随团友们奔走万里的汽车则由轮船运送,按当年华侨 先辈们下南洋的路线回到大马。

万里跋涉拜谒中山故居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陈恒才

“中国,不累!中山,不累!……”昨晚7时许,在顺景花园酒店大堂前,一群从远道而来的客人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喊着上述口号。就在几分钟前,10多 台越野车从中山路驶入该酒店——“光华-中山百年友好之旅”车队经过13天的万里跋涉,跨越马来西亚、泰国、老挝、中国四个国家,在中国跨越了云南、贵 州、广西、广东四个省份,终于到达目的地——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故里。

“是的,队员们和我一样,一到中山,我们把一切劳累都忘了,13天的行程没有出一点意外。“车队领队暨《光华日报》副总经理林星发兴奋地告诉记者。

该车队昨日凌晨5点半便起床准备。从阳朔到中山总里程为540公里,但车队一改之前走山路的路线,转而走高速路,所以行进非常快,车队到了江门,队员还特别去参观了碉楼,欣赏完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再继续往目的地进发。

车队约在昨日下午6点20分左右到达港口收费站。

今天,他们将参加孙中山144周年诞辰的纪念庆典,并集体拜谒孙中山故居。孙中山1910年在马来西亚槟城创立的《光华日报》,已经走过100年,100年后,光华报人以这种方式,完成了一次“回归”。

13天行程别样记忆

13天的行程,几千公里的跋涉,队员们一路上有着别样的记忆。

■深感中华民族的勤劳

如果要问这一路下来,令队员们最为难忘的是什么,许多队员都会有同一感受,那便是有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

林星发说,本次车队经过的泰国和老挝,一路上有着大片的肥沃土地,但是这些地方的人民并没有好好的将它们开发。而经过云南的元阳梯田时,队员们对此景都惊呆了。“这是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创下的历史奇迹。”林星发说。

■雨林行路记忆犹新

当然,一路长途跋涉,路上的艰险可谓记忆犹新。尤其是车队行走在云南绿春的热带雨林时,泥泞的道路上,又要随时小心有滑坡或泥石流的危险,车队可谓如履薄冰。

车队副领队刘邦宁告诉记者,虽然在此前经过泰国和老挝的多个路段时,车队都遭受到了“黄色风暴”(车队队员对泥泞路晒干后,漫起的黄尘的形象称呼),但在经过热带雨林时,却为队友的安全担惊受怕。但幸运的是,经过这一带时,雨林常见的暴雨,却似乎悄悄地躲开了他们。

■躲过泰国洪水幸运至极

一路走来,幸运的不止这一次。队员们告诉记者,那是车队启程后的第三天,就接到《光华日报》同事的消息说,泰国第三大城市合艾被10年一遇的大水给淹没了。而就在前一天,车队刚刚从这个城市经过。

刘邦宁说,如果车队迟一天经过泰国,车队就会被阻在泰国,此行将不会那么顺利。

百年光华日报万里寻根

来源于:中山日报 2010年11月13日 第 5780 期 A2版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在早年的革命根据地马来西亚创办了 《光华日报》;100年后,光华日报人组织11 台车39人,驱车6000多公里,从马来西亚槟城不远万里来到中山,为的就是圆一个梦——参加孙中山诞辰144周年纪念典礼,拜谒孙中山故居。

昨日上午,当庄严的乐曲响起,《光华日报》董事骆南辉代表友好访问团,向孙中山像敬献花篮。“那一刻真是心情澎湃,我来中国四五次了,每一次都尽兴而归,但这一次确实意义非凡。”身穿一身黑色中山装的骆南辉,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

与他一起参与庆典的,还有45名《光华日报》的报人和读者。友好之旅访问团从马来西亚槟城出发,经过13天跋涉,途经孙中山曾经闹过革命的城市,穿越马来西亚、泰国、老挝、中国四个国家。

当 地吉打马青团长王孙文是此行的第一位报名参加者,巧合的是,他与伟人有着一样的名字。“这一路走来,心情确实不一样,尤其到了中山,看到这里有孙文路、孙 文公园,更加感受到孙中山的影响力。”王孙文坦言,以前对孙中山的精神理解很肤浅,一路走来,伟人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最年长的团员杜丕玉虽然已年届64岁,首次乘坐四驱车出国,仍然克服了旅途的种种艰辛,坚持到最后一刻。“这好比完成了人生的一次伟大壮举!”站在孙中山故居的小楼前,看着敬仰已久的伟人那深邃的目光,老人激动得声音微微发颤。

“这是一趟从《光华日报》走向中华之行。”骆南辉动情地说,这个驱车万里行的活动筹备了整整一年,就是要让当地读者更好地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更好地弘扬孙中山精神,也让同胞们对海外华裔有所认知。

正 在团员们争相在孙中山故居前合影留念时,《光华日报》总编辑胡锦昌突然灵感一现,转头对身边的旅行社负责人廖东虹说:“回去了我们再组织一个车队,明年要 走贵州、武汉、南京,走遍孙中山先生发动起义的十座城市。”“太棒了!我先报个名!”这个想法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同。

一个个穿着红色短袖T 恤的团员,在人群中格外耀眼,阳光打在每个人的脸上,T 恤胸前印着的 “光华中山百年情”几个字体,更是熠熠生辉。“此行只是一个起点啊!”胡锦昌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道。

《光华日报》是孙中山先生于1910年12月20日,为推翻大清帝国而在马来西亚槟城创办的一份报纸,从办报之初,就秉承 “天下为公”的理念,是目前世界华文报业史上发行历史最久的华文报纸。

50位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成员今日拜谒孙中山故居

辛亥革命网 2010年11月12日 来源:中山商报 作者:范展颢

时隔100年,创报于1910年的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派成员回“娘家”省亲了。昨日傍晚6时20分,11辆外籍越野车驶出中江高速港口收费站。坐 在车内的报人和读者,多数为首次踏足中山大地。今天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4周年的纪念日,“光华-中山百年友好之旅”的50名团友将前往孙中山故居纪念 馆,集体拜谒那栋闻名中外的小楼,缅怀孙中山先生创办《光华日报》的磅礴历程。

“到中山忘记一切疲劳”

“今天是整个行程的第13天,一切顺利,没有发生意外。下了高速,来到中山,忘记一切疲劳,很兴奋。”当晚7时,《光华日报》副总经理林星发告诉记者,中山城区的灯光很温暖,整座城市充满亚运气氛,让来自远方的客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

10月30日,一群对孙中山先生怀着感恩和崇敬心情的马来西亚华人和华侨,从该国槟城出发,穿越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进入中华大 地。《光华日报》总编辑胡锦昌对中国的风光印象深刻,他说:“今天上午游览了开平碉楼,这是华人华侨留下的历史印记,我们正是这个群体的后代。”

马来西亚报人五赴中山探路

《光华日报》是规模最大的海外华文报纸之一,历史悠久。当年,孙中山5次前往马来西亚,为创报劳心劳力。今年是《光华日报》的100周年大 庆,2009年5月起,这批报人5次来到伟人故里中山市,最终促成“光华-中山百年友好之旅”。究其原因,副队长刘邦宁概括为一句话:“我们同种同文。”

槟城(马来西亚)、素伽他尼(泰国)、曼谷(泰国)、金三角(泰国-老挝交界)、勐腊(云南)、绿春(云南)、建水(云南)、普者黑(云南)、 兴义(贵州)、贵阳(贵州)、雷山(贵州)、肇兴(贵州)、阳朔(广西)、中山(广东)……前13天的自驾车旅程充满挑战,他们冲破荆棘,一路走来。“马 来西亚汽车的方向盘在右边,中国汽车的方向盘则在左边,团友们必须改变驾驶习惯,很不容易。”林星发表示,报人和读者万里寻根,表明《光华日报》将以创新 精神迈向未来,报纸不仅关注当地,更以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理念观察世界,承办具有公信力的现代媒体。

完成6000公里远征任务,车队抵孙中山故乡 ~ 转载自光华日报

车队队长王孙文接受中山电台主播黄鹏敏访问。

(中国中山市12日讯)贯穿百山,历经千里,《光华中山百年情友好之旅》四驱车队周四傍晚完成远征任务,抵达目的地——广东省中山市!

自10月30日早晨从光华日报槟城总社出发后,车队至今已走了13天的路,顺利完成6000公里的长征,并抵达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每个队员虽然疲倦,但内心的兴奋却不言而喻。

中山广播电视台、中山日报及中山商报在车队进入中山市前,即在收费站驻守,以将车队风尘仆仆的具纪念性的一面用画面及文字来记载。

本报董事兼车队总领队骆南辉、总经理准拿督李兴前、总编辑胡锦昌、前副总经理郑祖兴及友好骆锦德也抵达中山恭贺车队顺利完成征途,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于顺景花园酒店设宴迎接《光华日报》车队及高层们。

配合本报100周年纪念而举办的《光华中山百年情友好之旅》也将在今日迎来13天行程里的最高潮,即参与中山市举办的孙中山先生冥诞庆典。

孙中山是《光华日报》创办人,没有他,就没有今日这家走过一个世纪、历史悠久的中文报章,因此,在100周年之际参与孙中山冥诞,无论对于《光华日报》还是四驱车队队员而言都别具意义,特别是这些《光华日报》代表们是透过四个轮子跋涉6000公里后才出现在中山。

游民居碉楼  队员遇祖宗

光华车队游览开平民居碉楼群,竟让队员遇上老祖宗!

在第13天行程里,车队一大早从阳朔出发,在进入广东省开平县参观当地最美的地方——开平民居碉楼群,一个凝聚中西风格的建筑,并被联合国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景点。

车队来自马来西亚,因此选择参观我国华裔老祖宗当年在开平创建的碉楼,其中一名队员方振忠赫然发现其中一座碉楼——云幻楼,竟然就是他的伯父级先辈方文娴在1921年所建。

开平碉楼在鼎盛时期多达3300座,现经开平市政府登记在案的有1833座,据悉,当中95%都作开放展览用途,仅5%上有人在内居住。

华侨之乡  碉楼情结

开平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更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开平碉楼的兴起,与中国人的思乡情结分不开,许多华侨把自己在外国辛苦劳作的积蓄寄回家乡,甚至在衣锦还乡时,斥资建立了碉楼这种既防匪又防洪的建筑。

开平的碉楼可分为居住用的居楼、众人集资兴建的众楼或打更放哨用的更楼,其门窗窄小、铁门铁窗、墙体厚实及无处不在的枪眼,印证开平碉楼防范匪患的说法。

当年的开平除了土匪处处外,地势低也导致水患常现,据向导透露,开平过往发生的严重水灾不下数百次,洪水可达3、4公尺高,因此主人家都爱把碉楼盖得很高,以便水淹时可往上躲。

一号车(PHB2992)队员感想

一号车车如其名,堪称“领导级”车子,除了它是车队里价值最高及最新的车子外,其车内尚坐着“重量级”人物——领队林星发,一名不多话但却靠实际行动助旅途顺利完成的人物;还有副队长刘邦宁及委员黄木才。

林星发:风景难得一见

“在路程一开始时,我真是坐车坐得腰酸背痛,但很庆幸一路上都很顺利,让我们完成了这一壮举,感谢团员们的合作与团结。旅程中最让我难忘的当然是那些乘搭飞机时无法看到的风景,因此,腰再酸也是值得的。”

刘邦宁:体会道地风情

“四驱车开到中国对我而言是一个新体验,也开拓了我的视野,因为透过四驱车在山间的穿梭,我们真正体会了中国道地的风情。车队的团结精神都不错,让我们顺利完成长远的旅途,准时抵达中山。”

黄木才:接触纯朴一面

“驾着刚上路两个月的新车征服6000公里的行程后,感觉很棒,尤其路上不是一路平坦,反而经常崎岖不平,峰回路转。但其实也因为这样,我们与大自然及中国纯朴的一面有了更近的接触,所以,这次行程收获是非常丰富的。”

《光华中山百年情友好之旅》四驱车队顺利抵达中山市!

中山市赠送中山装予所有队员,右起是骆锦德及胡锦昌。

“任务完成,干杯!”

李兴前与车队队员们击掌问好。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刘廷玉(打领带者)恭贺光华车队完成任务。
开平碉楼具百年历史。
碉楼内古老家具保存完好。
方振忠在开平碉楼群里找到老宗亲。

西江千户苗寨张灯结彩,恰逢鼓藏节好热闹 ~ 转载自光华日报

作为Sweeper的12号车居功不少,左起是刘荣丰、许源成、王孙文及陈福利。

苗年暨鼓藏日将至,雷山市灯火通红。

千户苗寨内店铺林立。

喝了这口米酒,才可进入苗寨。

漂亮的苗族姑娘与青年呈献鼓乐。

游客们集聚会神欣赏苗族舞蹈。

(中国雷山9日讯)中国少数民族苗族庆祝苗年暨鼓藏节,《光华中山百年情友好之旅》四驱车队周一抵达西江千户苗寨,正好赶上其佳节!

在第十日行程里,车队于下午抵达位于贵州省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那是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由于今日就是2010年雷山苗年暨西江鼓藏节的首日,因此,千户苗寨内乃至雷山市中心皆张灯结彩,每名女性不论少女或老妇头上也都系着漂亮红花,以迎接佳节的到来。

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支族祭祀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鼓藏节每12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达4年之久,如今改为持续3年;至于苗年则当然是每年一次。

苗年和鼓藏节是雷山县苗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庆典期间将有文化大巡游、大型祭鼓演绎、银饰展览、刺绣技艺大赛及西江民间祭鼓活动等。

在傍晚浏览完毕千户苗寨后,车队下榻雷公山双庆大酒店,酒店外正是繁华的新兴大道,团员们一步出酒店即可感受灯火通明、载歌载舞的佳节气氛。

以牛角喝米酒

入门前需先以牛角喝米酒,否则休想踏入千户苗寨!

当有客人到访时,苗族都会用牛角盛米酒,并向客人捧上,即使觉得那酒精含量高的米酒很呛,访客还是得赏脸喝完它,因这是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

如今的千户苗寨仍延续着这一传统,因此,在喝完酒后,团员们才获准入门参观寨内风光,并观赏苗族的歌舞演出。

银饰琳琅满目

西江有远近驰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因此,千户苗寨也成了“银饰街”。

寨内多间银饰店一字排开,所售银饰琳琅满目,卖家也纷纷表态本身的货品是足银的,但价格却也非常廉宜,团员们因此满载而归。

江西千户苗寨共有1200余户苗族人家,人口约5000人,旅游商品店铺约30余家,主要旅游商品包括银饰、苗族服装及刺绣等。

12号车(WNX9932)团员感想:

12号车车主是车队队长,车内除了三个大马人,也有新加坡人,而那新加坡人更是其中一名大马人的女婿。作为护队的“跑道清扫车”(sweeper),12号车在这一旅程中居功不少。

王孙文(队长):谢谢信任

“感谢光华日报对我的信任,以及队员们给予的配合,我希望在回到大马后,队员们还是能记得哨子声与对讲机的声音,并继续保持联络;这是我自2004年后第三次开车入中国,我也期待下一次的出发。”

刘荣丰(63岁):非常满意

“我和来自新加坡的女婿一同报名,在完成三分之二行程后,我觉得非常满意,因为去了许多平常旅行团不会去的地方;首几天路程吃不定时,若用餐时间更为精准,那么这趟旅程将更完美。”

许源成(56岁):认识朋友

“我透过住在吉打州的岳父知道有这一行程后,就与两名新加坡朋友报名参与了;近来我常在中国开车旅游,因此虽然前几天都在赶路,但我觉得行程还算不错,我也很高兴能认识这么多的大马朋友。”

陈福利(50岁):太太没来

“很爽!可惜这次我太太没来,因为在报名时,我们都担心车队内都是男子并且没女团员,所以我太太最终放弃报名。下次若还有这样的四驱车旅游活动,我和太太都会参与,如果时间配合得到。”

难得睡到自然醒

光华日报四驱车队在连续十天上午6时接到Morning Call后,终于在周一上午迎来难得的“睡到自然醒”。

自10月30日出发后,车队团员已连续早起十个上午,在抵达贵阳这个不夜城后,为了让团员们享受贵阳的夜生活,总协调廖东红破例让团员们在隔天睡到自然醒,并在吃了午餐后才上路。

不过,一些勤劳的团员仍早起,并前往市区检查及维修车子,或者上街购物。

河水飞流直泻70多公尺,黄果树大瀑布壮丽 ~ 转载自光华日报

主瀑布飞流直坠76公尺入犀牛潭。

《光华中山百年情友好之旅》四驱车队感受中国最大瀑布的震撼力。

北盘江大桥是亚洲最高桥。

夜晚的贵阳到处都是人潮。

(中国贵阳8日讯)《光华中山百年情友好之旅》四驱车队今早从兴义出发,在穿越几座雄伟大桥后,抵达黄果树感受中国最大瀑布的澎湃。

黄果树大瀑布是亚洲最大的瀑布,也是贵州最著名的景点,其奔腾的河水自70多公尺高的悬崖上飞流直泻犀牛潭,发出如千人击鼓、万马奔腾的声响。

下午2时进入广阔的黄果树观景区后,团员们花了两小时才绕完整个瀑布,这也非全因路途太长或团员步伐慢,反而是黄果树瀑布实在太壮丽,不论从景区哪个角落拍摄,它都十分宏伟秀丽,因此团员们每走几步就停下脚步来拍摄瀑布。

黄果树大瀑布的实际高度为77.8公尺,其中主瀑高67公尺;瀑布全宽101公尺,瀑布后的水帘洞也相当绝妙,134公尺长的洞内有6个洞窗、5个洞厅、3个洞泉和2个洞内瀑布,游客可在洞窗内观看洞外飞流直下的瀑布。

黄果树瀑布是因为当地一种常见植物──黄果树而得名,它除了主要的大瀑布外,也有连环密布的18个大小瀑布群,让它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盛誉。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西南45公里处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因此,景区周围可看到许多布依族在售卖当地特产或手信。

傍晚4时,车队离开黄果树,开往150公里外的贵阳市并下榻于贵州喀斯特酒店,夜间则在贵阳这繁华都会自由逛。

另外,在离开花果树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名团员在取车时惊觉车匙不见了,让车队有些恐慌,但庆幸十分钟后,该团员终找回钥匙,车队顺利上路。

总协调廖东红在这事件后再次叮咛队员们务必顾好钥匙及护照等重要事物,在参与车队旅行时也该带上后备钥匙以备不时之需。

北盘江大桥亚洲最高

沿着亚洲最高的大桥──北盘江大桥,光华日报四驱车队将关岭花江大峡谷美景尽收眼帘!

关岭花江大峡谷主山峰海拔高达1850公尺,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高耸的山峰与深急的峡谷,让其更为浩瀚,车队在高达483公尺的北盘江大桥鸟瞰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的安顺市西部,峡谷全长79公里,平均宽度3.8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贵阳入夜人潮攒动

作为贵州最大的城市,贵阳在入夜后开始活跃起来。

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居民的早睡早起作息方式,白天的贵阳车不多,但傍晚时分开始,贵阳的路上开始阻塞,人们也开始出动,在闹市里享受美食、喝酒聊天。

贵阳是贵州的首府,夜晚的街道旁尽是小食摊口,座无虚席的各类饮食场所例如熟食店、小贩档口或酒吧显示贵阳人对吃是多么地看重。

当地热闹的夜生活往往持续到凌晨约3时,人潮才会渐渐散去,因此,贵阳已堪称中国少数的不夜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