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灰心!

配合4月2日世界自闭症醒觉日,暂停工作多年陪伴自闭症儿子的香港艺人陈锦鸿,今日起一连3天现身槟城,出席一系列与自闭症醒觉日相关的活动。

这些年来一路陪伴儿子长大的他,鼓励发现家有自闭症孩子的父母,要面对、接纳、解决问题,不要灰心,并把握孩子6岁前黄金治疗时机。

对于家里的他,你到底作了什么?很多时候,身为父母都说,我们已经尽力,就是无法改变事实,让孩子好起来!在过去直到今天,全马各地还是有这样尴尬的问题,让父母不知如何处置孩子。

有些时候,家长认为与其送他去特殊中心,倒不如让他留在家里,幼儿班,或安亲班,让他处在普通孩童的环境,做一个正常的小孩。

可父母可有察觉孩子就是患上了自闭症,才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注意,他才能在黄金治疗时机康复,成为一个普通人啊!

网上搜寻获得的资料,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

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要是孩儿有着以上状态,作为父母是不是应该调整自己,来应对和协助他们呢?或许说,为了孩子的改变,父母必须在其成长过程的六年期间,为他提供坚持不懈的训练乔治,达到自理生活的训练,甚至可以独立生活。

虽然在过去的改变之道,现实的写实,有些确实走入了社会,不再孤单一个人。这些故事是从他们分享的写实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自闭儿的治疗方式~良好的训练。

相信只有通过训练,让他们真正学习参与,加入社会的学习,抛离孤独症的痕迹,才能跟社会交往和联系。因为封闭的内心世界,不能跟外界联系,就因关起心思的思绪,他们才留在独自空间。

要让他们走出一个人的环境,就必须在六岁前,教导他们学习参与技巧和沟通方式。笔者只在网上看过一些文稿,只懂得分享一点点。但觉得父母应该好好面对,接纳,解决问题,不要灰心和失望,只有在黄金时机去治疗和训练,他才有机会称为社会一分子。

即使必须送他们到特殊小学上课,父母也必须跟校方协调,让受训的特殊老师带领他们走出独自空间,从不一样的学习课程,再重新加入其他同学群组。

也许,在孩子学习过程会面对他人异眼,坦然跟他们说,让我们一起学习,重新做人,这样才能一起携手走上群体生活,加油了!